将军她穿到了七十年代 第90节
作者:
高温预警 更新:2022-02-03 00:33 字数:1968
两男一女,女孩多读了一年高中,所以被安排教比较大的孩子,其他两个分别带“中小班”的孩子。
在农村里,十二三岁的都已经是半大的孩子了,基本上会跟着父母种地干活,赚工分,所以很少有家长回往学校里送。
所以来小学的这一批,大的也就十一岁,小的才四岁,话都说不清楚,他家里忙,说是没空带,直接丢了过来。
在关夕望看来,村里那个与其是小学,不如说是托儿所,分为大中小三个班。
小班是四岁到六岁的孩子,不教他们读书,每天学几个数字和汉字,要么就听故事,过得还算舒坦。
中班是七岁到九岁的孩子,学习更多的汉字和算数,有时候还要学一点古诗。
大班是十岁往上了,除了学习更复杂的数学外,还要学写作文,有时候是扩写句子,有时候是看图说话,总之也不会太难。
孩子们都去上了学,村里仿佛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只在村头偶尔能听见郎朗的读书声。
这时候,路过的大人们都会停下来,侧着耳朵听,分辨里面有没有自家孩子的声音。
要是听见了,便会一边点头,一边露出欣慰的笑意。
……
“把药材都分好类,这是啥?金银花?去放到烘干架上!”
姜明承指挥着村民把采收到的药材放到晾晒场,脸上充斥着丰收的喜悦。
春日里开垦了好几个月,如今矮山上已经开出了三百多亩的药材地,种着常见的甘草、枳壳、柴胡、白术、大黄、板蓝根等等常见且需求量大的中药材。
还特意种了几十亩艾叶,在这里又叫艾蒿,年前的那笔大订单就是这玩意,在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需要,一般会用来洗澡和煮艾叶鸡蛋吃。
如今虽说废除俗礼,但依旧有很多人会去药店里买回去,算是应个景,加上艾蒿能祛湿止痒,正适合南方又湿蚊虫又多的梅雨季节,谁都离不开。
村里人还能偶尔去采点回来熏屋子,但城里人就只能买。所以一般在四五月的时候,这东西卖得特别好。
姜明承和好几个公社供销社都签了订单,要在端午前,把一批新鲜的艾蒿交付出去,尾款到手,基地里的账总算是从亏转平了。
艾蒿收割完,地里补种上了天麻,大伙见没什么事干,干脆组织起采集队,到矮山和雾山外围寻摸,找了不少野生的药材回来。
野药和家药价格不一样,姜明承分开处理存放,打算凑个将近五百斤,就卖到省城里,多赚一点钱。
今天种植园里收的是绞股蓝,藤蔓状药材,这玩意不喜欢光,在林子里才长得好,又喜湿热,村里种它最适合不过。
别看它不起眼,这东西又被称为“南方人参”,全身都能入药,每年能采收两次,前一次只采叶子,后一次可以同时采叶子和种子。
在关夕望强烈的要求下,这玩意虽种起来麻烦,种子还贵,姜明承也种了五十多亩,没想到真瞎猫撞上了死耗子。
谁能想到,它在药店卖得还挺贵,说是什么民间传说里的不老长寿药。
姜明承对此说法当然是嗤之以鼻,吃个药还能吃出长寿来了,那古代皇帝们不得种满全国不可?
不过,他虽然不信,但也不妨碍他凭着这种传说找供销社谈个高价,谁又会和钱过不去呢?
40. 第四十章 一更
外头轰轰烈烈的闹着, 村里的日子倒是过得分外安定。
而越是平静的日子过得越快,时间悄无声息地被一头巨兽吞噬,转眼来到了六月份。
姜知睿和姜明承到了毕业的日子, 同样地, 大他们四岁的小叔也即将从大学里毕业。
前些日子姜志言写信回来过,说他已经在省城里被安排了工作。
在体制内,工资不低, 上头给他也分配了宿舍,让家里人不用担心。
但仅仅一封信件,又怎么能安两位老人的心?
姜兴邦自己忙得脱不开身, 就把前去看望姜志言的任务交给了两个孙辈。
出发去县城的当天, 苗兰凤拿来了好大两兜子东西,里面吃的用的都有,甚至还有铺盖被褥,全是给她小儿子准备的。
她坐着牛车, 把姜知睿两人送到镇上, 亲自看着他们上了公交车才放心。
到了县城,姜明承先把包裹放在沈叔叔家里,然后拉着姜知睿,轻车熟路地到了县里的高中。
他们一周前来学校考了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成绩还不错, 比在高中里读书的学生还强些。
去年姜明继来拿毕业证书, 姜明承跟过来看过, 对这套流程完全熟悉了。
带着他姐先去找训导主任,拿成绩和毕业证书,再去找校长敲章。
站在校长办公室外面,姜明承敲了敲门。
“咚!咚!”
老校长抬起头, 匆忙扶了扶老花镜,将手中的书本藏在了抽屉里,落上锁,才慢悠悠走过去看门。
见到是他们两个,他松了口气,说:“进来吧,现在学校里,像你们这么懂礼貌的学生不多了。”
姜明承抬起头,发现老校长比他们去年来的时候苍老了许多,斑白的头发完全白了,整个人精气神都差了一大截。
不忍道:“校长,您身体还好吧?”
“还行,能撑得住。”
“现在这情况……要不您回去休息两天?”
高中算是最混乱的地方,许多人自发带上了红袖章,并以此为荣,成天欺压师长。
导致老师不敢上课,更不敢布置作业,任他们在下面闹成一团,也只能装聋作哑,不然就是被批/斗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