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我靠科举养家 第186节
作者:小桂花婆婆      更新:2022-07-21 22:37      字数:4073
  有几个年纪大一些的村民边跑边抹着眼角的泪,心里明白,从今往后,他们以及接下去的子子孙孙,终于都不用再饿肚子了。
  地里玉米已经可以吃的事,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就在每个村子里相传了开来。
  村民们喜笑颜开,心里是前所未有的畅快,小娃儿们更是满脸是笑,竹马一骑就和小伙伴们绕着玉米地跑圈。
  美其名曰:当巡逻兵,保护家中粮食。
  再过了两日,便有机灵一些的村民每天掰了玉米棒子挑到镇上来卖,卖得银钱后,再添置一些家中用品,或者买米买面。
  如此一来,日子倒不似先前那般过得紧巴巴的了。
  到了全面收玉米的那几日,县衙里的众人,除了杨县丞和黄主簿依旧留守在玩具作坊与人谈生意收银钱外,其他众人,包括周青林和牛三几人在内,还有吕志义和应进庆,都行动了起来。
  二十多人分成七支小队,分别前往各个村子查看这一季玉米的亩产收成。
  经过几日的奔波,他们共收集了一百多亩地的玉米产量。这其中,最高的一亩为一千九百多斤,最少的则是一千七百多斤,依照这些数据,最后算出玉米的平均产量在一千八百斤左右。
  这一数据和先前周青林在新露湾村种植的亩产量差不多,不过这都是带棒的湿玉米重量,等晒干水分,再除去玉米棒的重量,一千斤的亩产量肯定是有的。
  这让周青林提着的心放下了不少。
  因为早在半个月前,他就在寄家书的时候,把南川县种植出高产粮食的大喜事写信给了老定国公。
  同时附上的还有自己呈报给圣上的具体亩产量,并拜托老国公帮着转交给皇帝来着。
  本来高产粮食的事,周青林是准备徐徐图之的,毕竟确切的产量还都没出来呢,这样做着实有些冒险。
  可自从得知二闺女被赐婚的事后,周青林是一刻都不想等了。
  反正这样的亩产量都是自己亲自实践得出来的,与今年的肯定相差不到哪里去。
  再则,为了保险起见,原本四千多斤的红薯亩产量,周青林只报了三千五百斤。
  周青林知道,就是这样的数量,报上去后就能惊掉一众人的下巴了,所以他没必要把实际数量全报上去,就当给自己留一手好了。
  至于为何自己给皇上的奏章要定国公帮着转交,实在是因为他们南川县除了文教和刑事,其他事项早已脱离了晏州知府这个上级部门,他的奏章根本不知往哪儿送啊。
  再则,周青林也不放心让这样的奏章,经过旁人的手一轮一轮送到金銮殿去。
  谁知道这途中会不会碰到红眼病,亦或者那种坐享其成来摘桃子的人。
  所以,为了谨慎起见,自己还是托老定国公帮忙转呈吧,这样速度又快,也让人安心。
  周青林算了算时间,心道,不出意外的话,自己寄出去的书信家里应该已经收到了吧。
  ......
  京城周府。
  正如周青林预料的那样,府里已经收到了他的来信。
  这不,等大丫看到爹爹寄来的家书中还夹着一封“定国公亲启”的书信后,立即就让李金前往侍卫司传话去了。
  大丫直觉爹爹这封信上肯定写着重要的事,她不放心让旁人经手送信的事,就想着让未婚夫来一趟。
  才半个时辰不到,江灏就急匆匆地过来了。
  等看到自己心爱小媳妇的脸上并无异色后,江灏终于松了一口气。
  天知道,方才李金去找他时,只说了大小姐让他下值后过府一趟,其他的一问三不知,吓得江灏以为府里出了什么事,这下哪里还能等啊,这不,还未到下值时间呢,他就骑着马儿火急火燎地赶过来了。
  见对方额头上满是汗,大丫有些不好意思,“刚刚让李金传话时并未考虑太多,倒让灏哥哥担心了。”
  想到以前自己可从来没有让人给他传过话,如今突然来上这么一下,也难怪对方会担心了。
  江灏连连摇头,“不怪你不怪你,是我自己想太多了。”
  一旁的观砚忍不住在心里翻着白眼,心说,自家公子平时挺深城稳重的一个人,怎么在准少夫人面前就像不会说话的傻子了呢。
  到底心里还挂心着书信的事,亲手给未婚夫倒了凉茶后,大丫也没耽搁,便把信拿了出来,“灏哥哥,这是爹爹寄过来的。”
  信?江灏伸手接过。
  等他看到信封上头写着的“定国公亲启”几个字时,江灏有些纳闷,好好的,岳父给祖父写信干嘛。
  不过,这会儿江灏和大丫的想法一样,也觉得这信里肯定有不同寻常的事,于是没再停留,拿着信快速回国公府去了。
  ......
  第二日一早,满朝文武都齐聚在勤政殿的时候,就发现久未上朝的定国公也在。
  此时对方站在队伍的最前头,正微眯着双眼作养神状。
  见定国公老神在在的样子,众人不免在心里嘀咕,这老头今日倒是难得,也不知过来所谓何事。
  没等大家分心多久,景康帝便过来了,在群臣的行礼和三呼万岁中升了座。
  邱公公上前一步,尖细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话刚落音,就有官员出列上报了南方洪灾之事,五、六月份正是江南雨水最多的季节,洋州已有大片大片的土地泡在了水里,时间一久,肯定就颗粒无收了。
  唉,众人叹气。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啥办法,看来今年的粮食收成又得减产好多。还有那救济粮,怕也是十个汤瓶八个盖,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了。
  听到南方洪涝灾害的事,景康帝心里烦了不少,可这是天灾,他也没有办法啊。
  唉,今年粮食又难丰收了。这样想着,景康帝不免有些庆幸这两年边关安稳,并无战事发生,否则,光在粮草供给上,就能把人给急死。
  想到这里,景康帝心里就有些烦闷,见众人围绕粮食紧缺的事讨论个不停,听着一点实际的解决方法都没有,便一挥手,准备下朝来着。
  这时候,站在殿中没吭声的定国公从队伍中站了出来。
  “启禀皇上,南川知县周青林周大人有奏章拜托老臣转呈给圣上。”
  众人一听,一时竟没想起周青林是谁来着,等反应过来,那周大人就是定国公府的亲家,且还是六元及第的状元郎后,不免都好奇起奏章上的内容来。
  话说南川县距离京城千里迢迢的,也不知对方送奏章过来是为了什么事。
  邱公公上前从定国公那里接过奏章,接着转递到了圣上手里。
  等景康帝漫不经心地打开奏章,然后看清上头所奏之事时,竟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2-05-20 21:46:23~2022-05-21 22:42:5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追文好辛苦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采薇 15瓶;浮云乐呵呵、lisa 10瓶;一小书虫 3瓶;古它、鱼找水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83章 、大司农
  见到龙椅上的景康帝兴奋的只差手舞足蹈的样子, 底下的文武朝臣简直云里雾里,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喜事,竟然让端言庄重的圣上激动到如此失态。
  难道在穷的叮当响的南川县发现铁矿啦?亦或是银矿还是金矿?
  可随即大臣们又否定了这一想法,发现金银矿的事往年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哪回也没见圣上这么乐成傻子样啊。
  所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百官们不得其解。
  一旁的晋王也陷入了沉思, 他在脑海里回想着长子与他说过的那几件事, 每天和老师跑步买菜,每天拌米糠喂鸡,还有,对, 还有时不时跟着老师一起下地种药材来着。
  所以会是什么事呢,居然让父王如此的兴高采烈。
  而老定国公却是知道皇上为何会这么高兴的, 都说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 粮食是国之命脉, 也是老百姓活着的根本,如若南川县的新粮种真有亲家所说的亩产量, 那么他们大历朝日后越来越繁盛是肯定的。
  而此时的景康帝, 已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了,老半天蹦出一句, “周状元不愧是国之栋梁啊!”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实在是圣上给周状元的评价太高了。
  心惊过后又有些不服气起来。
  何为栋梁,那是可以支撑起整座房架的大梁,而国之栋梁更是能堪担国家重任的人。
  所以, 他一个入仕为官才一载的七品芝麻小知县, 就算再能干再厉害, 那也不可能具备国之栋梁之才吧。
  是,他们承认,周青林读书确实厉害,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大历朝头一个六元及第的状元郎了。
  可为官为宦又不是靠几句“知乎者也”就能河清海晏、五谷丰登的。
  所以,他们不服,大大地不服。
  这不,内阁首辅秋伯贤秋大人率先从队列中站了出来,老头子心想,自己堂堂一个内阁大首辅,辛辛苦苦为朝廷效力几十载,还从没听过皇帝这样夸过他呢,所以秋首辅从头发丝到脚底板都大大滴不服。
  只不过秋首辅到底是官场老狐狸,说话肯定不会这么直接,不然待会儿被景康帝骂自己嫉妒贤能就不好了。
  秋首辅满脸是笑,恭敬道:“能得圣上如此夸赞,想必周状元定有不凡政绩,圣上快些说给老臣听听,免得老臣心里痒痒。”
  “是啊是啊,下官也等得心急呢!”这是徐次辅的声音。
  众人一听,也都跟着附和了起来,大家都想听听周状元到底是立了什么丰功伟绩,值得皇帝这么不吝夸赞,竟然把国之栋梁的赞誉都搬出来了。
  黄次辅却没有说话,他与周状元是接触过的,虽上次两人没聊多久,可凭对方并不是个爱攀龙附凤的性子,黄次辅就可以相信,那奏章上的事儿肯定不小,毕竟周状元看着就不像个不着边际的人。
  想到这里,黄次辅又想起妻子这几日老念叨着自己侄孙亲事被抢的事。
  原来那日定远侯夫人上门来打听周府的事,其中问询最多的就是周府二姑娘的情况,谁知自己妻子说到兴头上时,一不小心把自家大哥想给孙子提亲周二姑娘的事说出来了。
  当时定远侯夫人并未表现出异样,哪知才过了一日,定远侯世子与周二姑娘的赐婚圣旨就下来了。
  想到这儿,黄次辅就心下好笑,这是先下手为强啊。
  见朝臣们都是一副迫不及待想知道原由的样子,景康帝平复了一下心情,接着再深吸一口气,而后满脸是笑地说道:“南川知县周青林育出高产粮种,其中被称为玉米的粮食,亩产能达一千斤,而那叫红薯的粮食更是了不得,亩产竟达三千五百斤!”
  最后一句几乎是喊着出来的。
  啥啥啥,亩产一千斤?亩产三千五百斤?
  他们没听错吧?
  确定这不是开玩笑?
  在堂的朝臣,除了老定国公和晋王,以及目瞪口呆的黄次辅,其他文武官员都难以置信。
  实在是这样的惊天奇事前所未闻啊,要知道如今一亩稻谷才收五百多斤,这样的产量还是在风调雨顺,没有天灾的好年景才能达到。如今竟然说有亩产三千五百斤的粮食作物,呵呵,怕是有人想政绩想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