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六十年代小知青 第301节
作者:
平淡生活 更新:2023-04-09 19:44 字数:2797
昨天下午他们知道莫哥到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
几人怕打扰七爷爷和牛皮糖休息,没说两句话就回去了。
王奶奶一人拿了一根油条给他们几个。
她今天买的多,想着碰到村里的小孩儿就给他们一根。
可能是他们来的早,路上一个人都没碰见,现在还有大半篮子油条。
三蛋,小旺,大锤……他们几人都大了,没有小时候那么馋,怎么都不肯要。
小莫看他们在那里和王奶奶推来让去的,眼睛一瞪,对几人说:“都拿着,和王奶奶还客气什么。”
几个半大小伙子有些不好意思的接过来,“谢谢王奶奶。”
“不客气,吃吧,吃完了再去篮子里拿。”
小旺把手里的油条吃完,看了一眼小莫,想说什么又没好意思开口。
小莫把碗里的几口饭喝完,看他还在那里欲言又止。
没好气的道:“有什么话就说,扭扭捏捏的像什么样子。”
小旺听了,挺直胸脯,大声说:“莫哥,我不想读书了,能去你厂里上班吗?”
小莫严肃的看了他一眼,没说话。
想了想,道:“你是我的好兄弟,在厂里给你留个名额,这我倒能做主。
但你自己甘心一辈子就在厂里当个工人吗?就不想去大城市工作生活?
你知道大学生毕业后都做什么工作吗?知道没读过书的人又做什么吗?
如果你考上了大学,上面会给你分配工作,以后你就能在城里上班了。
还是城市户口。
不光是你,等你结了婚,你的孩子都是城里人,这样你还不想读书吗?”
看他有些松动,小莫又继续说:“以后我和三蛋大锤他们都考上了大学。
都在城里幸福的生活,就你在农村干农活,在工厂里上班。
以后你家的孩子,也像你一样在农村种地。
看着城里的小孩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
还有各种玩具,还能在城里上学,难道你就不后悔现在的决定。”
小旺越听越难受,最后红着眼眶说:“不,我要上学,莫哥,我也要和你们一样,在城里上班工作。”
小莫看他听进去了,使劲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声说:“这才像我的好兄弟。”
怕另外的几人也有这想法,又接着说:“你们不知道,城里可好啦!那里卖什么的都有,还能挣很多钱。
以后等你们考上京市的大学,都跟着我去卖衣服。
在那里买房子,把你们老子娘也接过去,以后回村多有面子啊!”
几人喝了莫哥的鸡汤,都觉得热血沸腾。
本来有一两个犹豫着不想上学的,现在也都打消了念头。
王爷爷和七爷爷听小莫把几个孩子劝好,徐宁前段时间派过来的四个储备干部也从厂里过来了。
才笑眯眯的道:“走吧!去村委会,别让乡亲们等久了。”
昨天村长就在大喇叭上说了。
今天小莫的罐头厂招工,要应聘的,今天早晨八点到村委会集合。
他们来之前就和七爷爷商量好了,如果家里有适龄的人,就每家招一个。
但前提是,必须要遵守厂里的规矩,要不然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他们厂里可不养吃白饭的。
第610章 罐头厂招聘
村委会已经站满了人,七爷爷没让小莫出面。
他走到众人面前,把厂里的规矩说了一遍。
又大声说:“我刚才说的这些,就是罐头厂的厂规,能遵守的就留下应聘。
如果觉得自己办不到,今天就别在我这里自讨没趣了。
就算以后进了厂,我也会把他给撵出去。”
说完,严肃的看了一眼众人。
村长等七爷爷说完,才大声道:“这个罐头厂,是徐知青和小莫带领咱们榆树村致富的。
谁要是敢搞破坏,就是咱们村的敌人,榆树村可容不下这种不识好歹的人。”
陈红军和大栓叔,四叔,还有村里几个有威望的老人,也站出来表态。
说谁要是跟罐头厂过不去,那就是和榆树村的一百多户乡亲过不去,是榆树村的罪人。
王爷爷看差不多了,带着小莫和那几个监工走上前。
笑眯眯的说:“小宁和小莫准备今天先招一百个工人,因为是食品厂,一定要干净利索的人,年龄定在十六到三十五岁,男女不限。”
大家听说三十五岁的还能进厂当工人,一个个都兴奋的摩拳擦掌。
这场面试一直到晚饭时间才结束,榆树村一百多户人家。
多的有七八口,十几口。
少的也有三五口,加起来就有七八百人。
虽然有一百多个青年去了广省,但村里还有两三百个青壮年。
王爷爷和小莫在这些青壮年里,选了一百二十个人出来。
没选上的,就让他们在家里养猪,种水果,以后厂里都会按市场价收。
一家人吃过晚饭,已经八点多了,小莫没让王爷爷和王奶奶回去。
他和七爷爷睡那个小一点的屋,让王爷爷,王奶奶和牛皮糖挤一晚。
第二天一早,王奶奶带牛皮糖去村里玩。
王爷爷小莫和四个管理人员去厂里安排开工的事。
红英姐已经帮他们联系好了养殖场。
离这里不远的大队种了很多山楂和梨。
前段时间村长也已经和他们谈好了,都给他们厂留着。
机器前几天就拉来了,也已经安装好。
等他们厂开工,就能加工红烧肉罐头,还有水果罐头了。
从京市到齐市的软卧车厢里,一个瘦削的中年男人坐在窗前,看着列车穿越过山林,快速的朝着他期待了几十年的地方而去。
1950年,他听同学说,华国要支援朝国对美丽国的侵略运动,就去做了志愿军。
在战场上虽然受了伤,但好歹留了一条命,对在战场上丢掉性命的战友来说,他很幸运。
在军区医院养好伤,他把战友临终前交给他的遗物贴身放好。
准备先去一趟福省,把遗物亲自交给战友的父母。
然后再回东北守着父母过日子,以后哪里都不去了,就在家帮父亲管理两个工厂。
战友的家在闽省的一个小渔村里,那里的人都靠打渔为生。
他去的时候,战友的老父亲刚刚出海回来,看到他拿来的东西,什么都明白了。
双手颤巍巍的接过他带来的遗物,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
红着眼眶说:“仗打赢了,把美丽国的鬼子打跑了,我儿死的值。”
旁边战友的母亲和弟弟妹妹抱在一起,呜咽的哭着。
他看了难受的紧,对二老说:“叔,婶子,我和阿生是战友,更是生死兄弟,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要不你们就跟我走吧,我们家在东北有一个鞋厂,还有个纺织厂。
让弟弟妹妹去厂里上班,以后我给你们养老送终。”
战友的父亲感激的说:“你是个好孩子,但我们的日子还过得去。
我还能干,阿生他两个弟弟也大了,能跟着我出海了,糊口还是不成问题的。
若以后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我们再去投奔你。”
他走之前去附近打听了一下,知道战友家过的还算可以。
就把身上的钱留够路费,剩下都留给了战友的父母和兄妹。
准备以后每个月都给他们寄一笔钱过来。
临走的时候,战友的母亲给他做了干粮。
从这里到车站有三十多公里,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只有走路。
他是早晨从战友家出发的,到中午才走了一半的路。
他看了一下太阳,应该有十二点了,他准备休息一会儿,吃点东西再走。
走到一个树荫下,刚把包袱里的干粮拿出来。
就看到前面停着两辆黑色轿车,前面一辆的前轮陷到了坑里。
那个坑一看就是有人在路上设的陷阱,他把干粮放好,拿出腰上别着的一个匕首。
他出发之前,战友的父亲就交代他,在路上千万要小心。